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 or 1526 - 1594)
乔万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那,意大利作曲家,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1525年或1526年出生于罗马附近的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1537年初至罗马,作为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cta Maria Maggiore)唱诗班歌手。1544年回到故乡担任圣阿加皮托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gapito martire)的管风琴师。帕莱斯特里那早年的事业依靠故乡的红衣主教乔万尼·玛利亚·德·蒙泰(Giovanni Maria del Monte)的支持,蒙泰于1550年当选罗马教皇,即儒略三世(GiulioIII)。1551年,应儒略三世邀请,帕莱斯特里那来到罗马,开始担任圣伯多禄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中的吉乌利亚小圣堂(CappellaGiulia)乐长。1555-1560年,经著名作曲家洛朗·德·拉絮斯(Roland de Lassus)推荐,帕莱斯特里那担任拉特朗圣若望大殿(Basilica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唱诗班指挥。1561年起,任圣母大殿唱诗班指挥。1566-1571年任罗马大修院(Pontificio Seminario Romano Maggiore)音乐教师,其间出版了一些重要的弥撒曲和经文歌集。1571年,帕莱斯特里那重返吉乌利亚小圣堂,接替乔万尼·安尼幕契亚(Giovanni Animucci)任乐长之职直至去世。1594年2月2日,帕莱斯特里那在罗马逝世,安葬于圣伯多禄大殿。
素歌(plainchant)也称为额我略圣咏(GregorianChant),是一种单音音乐(monophony),即只有一条旋律线的音乐,因罗马教皇额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得名,欧洲音乐的源泉。额我略一世为统一教会礼仪,于公元6世纪开始整理和编辑教会音乐。此后几百年经后人不断收集整理,曲目极大丰富。随记谱法发展,大量古代音乐得以流传,传承至今的额我略圣咏大约有3000首。额我略圣咏采用源自古希腊的八种教会调式,节奏自由,不依从固定的节拍,歌词比旋律更受到重视。目前常见的额我略圣咏以四线谱记谱,歌词为拉丁文。
以下将要演唱的音乐仿照16世纪弥撒礼仪程序,常用部分经文选用了由帕莱斯特里那作曲的「玛尔采鲁斯教皇」弥撒(MissaPapaeMarcelli);鉴于本次演出日期临近复活后第五主日,专用部分经文选用了此日对应的额我略圣咏套曲。“玛尔采鲁斯教皇”弥撒曲是帕莱斯特里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于1562年左右,为纪念教皇玛尔采鲁斯二世(Marcellus II),这位教皇在1555年任职仅三周即去世。此作品为六声部复音音乐(最后一段Agnus Dei II为七声部),作曲家在创作时利用模仿和对比的方式,使旋律在不同的声部间游弋,局部段落将六个声部分为两组交相辉映,出于为宗教仪式服务的考虑,在丰富作品层次感的同时兼顾了歌词的清晰度。很多人认为帕莱斯特里那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劝说当时的天主教会解除对于复音音乐的限制。